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4月, 2025的文章

中暑怎麼處理

圖片
天氣漸漸炎熱,夏天來了,夏天最常發生的就是中暑 但一般我們都只知道中暑這個名詞,卻不知道其實中暑還有分陰陽。 什麼是陽暑? 陽暑類似於西醫的熱傷害,人處於高溫環境太久或是高溫加上劇烈運動,讓體內產生過多的熱量無法適時散發,導致體溫調節失衡,通常會出現像是頭痛、頭暈、噁心、身熱倦怠等。 陰暑則是在高溫環境中,突然進入冷氣房造成皮膚急速收縮,讓體內熱氣鬱在身體裡無法特過流汗排出,或大量冰冷食物進入腸胃,讓身體的溫度發生劇烈變化,從而產生不適感,有可能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或是腹瀉等。 對抗中暑的方式 1.在高溫悶熱環境下,注意遮陽防曬 2.穿著吸濕排汗,寬鬆透氣的衣物 3.避免正午外出,多待在通風環境 4.大量流汗要補充水分或是運動飲料 5.喝冷水要少量多次,避免一次大量引用 6.不要頻繁在室外與冷氣房交替進出 7.長時間待在冷氣房者,補充溫開水,室內溫度不要低於25度,風口不要直吹 熱傷害的種類和症狀 遇到熱傷害的處理方式 輕度中暑(熱痙攣或熱暈厥),應當盡速移至陰涼處平躺並脫掉多餘的衣物盡速降溫,並持續喝水或補充電解質。 當體溫出現38~39度,則是中重度中暑(熱衰竭或是熱中暑),需要泡冷水、冰敷、吹電風扇等方式來快速降溫,若體溫未能緩解或是發生昏迷,要盡速送醫。 中醫處裡中暑的方式 陽暑--可以刮痧、拔罐或針灸風池、曲池、內關、合谷等穴道,搭配中醫清熱生津的藥物。 陰暑--針灸風池、曲池、內關、合谷等穴道,搭配解表化濕,健脾養胃的藥物。

跟頭痛說掰掰

  跟頭痛說掰掰 頭痛原因來自於大腦旁邊的腦膜、血管、神經等受到刺激,若是頭臉部的其他構造有問題也可以產生頭痛。 現代醫學將頭痛分成兩大類: 1.         原發性頭痛 - 緊縮型頭痛、偏頭痛、叢發性頭痛 2.         續發性頭痛 - 因疾病引起的頭痛,疾病種類繁多,例如:青光眼、鼻竇炎、腦膜炎、腦瘤等 頭痛困擾者以原發性頭痛較為常見,其中又以緊縮型頭痛占多數,偏頭痛次之。 緊縮型頭痛 的特徵是緊繃、壓迫的感覺,通常位在頭的兩側,如前額、頭頂及後腦。這類患者常會有肌肉緊繃和肌肉筋膜疼痛的問題,在頭部、頸部與肩膀可找到有壓痛點。壓力及心理因素 ( 如焦慮、憂鬱 ) 為可能的加重因子。 偏頭痛 常見的症狀為單側、搏動性、中重度的頭痛,發作時病人常常無法好好工作或上學,可能伴隨噁心、嘔吐、畏光、怕吵等症狀。 當你服用止痛藥無法有效控制下來或是不想長期依賴止痛藥物時,建議來試試中醫的針灸治療, 如果你是屬於緊縮型頭痛的患者,針灸可放鬆緊繃的肩頸和頭皮,在門診中常有立竿見影療效,迅速緩解頭痛症狀,持續的針灸療程也有助於減少頭痛發作頻率以及程度。 偏頭痛類型的患者,建議針灸搭配中藥調理效果較佳。雖然目前的對於偏頭痛發作時用針灸止痛,無足夠的研究證明有效,但對於預防偏頭痛發作是有效的。 台灣頭痛學會訂定的「 2022 台灣偏頭痛預防性治療準則」,針對偏頭痛的輔助與替代療法中,將針灸列為「優先推薦」 (Group I) 等級。該學會提到一篇 2019 年發表的系統性回顧,發現針灸在偏頭痛預防之效果,與標準口服西藥之預防藥物治療效果相當,且副作用較少。 由於預防還是勝於治療,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也是很重要的,像是調適心情、放鬆壓力、規律運動、睡眠充足、健康飲食、補充維生素等皆有助穩定頭痛。

每天早上起床踩地腳好痛喔~~原來是足底筋膜炎找上你了,那要怎麼處理足底疼痛呢?

每天早上起床踩地腳好痛喔~~原來是足底筋膜炎找上你了,那要怎麼處理足底疼痛呢? 其實針灸治療可舒緩足底壓力 足底經膜炎的症狀與治療 症狀多是早上起床一踩地就腳跟出現疼痛,繼續活動疼痛會減輕,若久站久走後,可能再次疼痛發作。 多與工作型態久站久走、運動使用過度有關。足部結構有扁平足、高足弓或骨盆傾斜問題,也較容易發生。 針灸可調整腰、臀、腿的肌肉張力,舒緩足底壓力。 病程久者建議針灸搭配內服中藥調理療效較佳。 搭 配生活型態調整才能有效根治 適度休息,減少負重。 穿著有良好足弓支撐和足底緩衝功能的鞋子。不穿高跟鞋、鞋底過薄或過硬的鞋。 小腿到足底要伸展拉筋。 急性疼痛期冷敷。(急性期症狀為一踩地就痛) 慢性疼痛期熱敷。(慢性期症狀為剛起步時疼痛,休息可以緩解或活動後會舒緩,站走久又開始疼痛) 同時有肥胖問題者,建議減重,減輕體重對足底的壓迫負荷。 避免跑跳類型運動,可改為游泳、瑜珈、皮拉提斯、太極拳等運動。 足底筋膜炎 搭配生活型態調整才能有效根治

不管你是滑鼠手、自行車手把症還是周末夜麻痺症候群,中醫調理皆能改善。

不管你是滑鼠手、自行車手把症還是周末夜麻痺症候群,中醫調理皆能改善。   手麻可分成兩大類:血液循環問題和神經壓迫問題。   血液循環: 大部分是肩頸僵硬導致血循不佳引起,此類患者針灸調理多能改善。若是本身有膽固醇血脂高情形,也會影響血液循環,可能有手麻現象,這類患者在脈診中常會有血流緩慢的澀滯感,建議針灸加服用中藥調理。   神經壓迫: 可再分成中樞神經壓迫 ( 頸椎神經 ) 和周邊神經壓迫 ( 臂神經叢、橈神經、正中神經、尺神經 ) 兩類。   以下列出幾種常見周邊神經壓迫症後群 :  胸廓出口症候群 - 臂神經叢、神經血管束壓迫。常見有肩膀上肢無力、手指痠 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麻疼痛症狀。通常是需要長時間抬肩臂工作的人較易發生。   周末夜麻痺症候群 - 橈神經壓迫。常見麻在拇指、食指側的手背位置。通常是把 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手臂當枕頭靠著長時間睡眠壓迫引起。   腕隧道症候群 - 正中神經壓迫。常見麻在拇指到無名指掌側半邊位置。俗稱滑鼠 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手。   肘隧道症候群 - 尺神經壓迫。常見手肘疼痛和麻在小指到無名指尺側半邊位置。 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通常和趴睡或使用電腦,手肘靠在桌上過久有關   下部位尺神經壓迫症後群 - 尺神經壓迫。麻在小指到無名指尺側半邊位置。俗稱            ...